主页 > 社教活动 > 内容

打开崭新模式文艺赋美乡村是对群众的热忱

发表时间:2023-04-06 17:43

  從秋天到春天,從海角到田野,從畬鄉到廊橋之鄉……作為溫州市第十屆市民文明節系列活動之一,溫州「文藝賦美」工程的生動實踐,溫州市文明館文藝小分隊於近來走進美麗村莊。方式的新穎,互動的交流,底層的深化,翻開了文明下鄉新方式,在鄉下唱響誇姣之歌。      走到大眾中心,唱響人民心聲      與往常的表演不同,文藝小分隊美麗村莊行打破舞臺表演的限製,小分隊隊員與鄉民圍成一圈,在主持人的娓娓敘述下,分享音樂的熱愛,暢談音樂的領會。在這裏,分不清藝人和觀眾,大家都縱情享受著音樂,想唱了就拿過話筒高歌,氣氛自由而輕松。不少鄉民偶遇表演,就站著聽著唱著,在音樂中乃至忘記了時刻。      小分隊集結了溫州的文藝名家、優秀歌手及當地歌手。小分隊隊員,活動負責人鄭海鷗對在甌海山根音樂藝術小村表演的情景記憶猶新:「當天下起了小雨,但在咱們演唱時,突然有觀眾上前為咱們撐起了傘,登時,一股熱流湧上心頭,感覺自己的演唱特別有意義。」   
  在小分隊,還有一位「大咖」,她便是溫州市文明館館長,青年歌唱家施麗君。盡管作業繁忙,她仍是堅持將歌聲送到每一處村落。每次表演完,鄉民都爭先和施麗君握手、合影,希望她下次再來。「雖然在不少大舞臺上表演,但我仍是最喜歡走到大眾中心,和大眾一同歌唱。」施麗君動情地表明。      濃濃本土風情,唱響美麗村莊      每到一處,小分隊都精心安排節目和藝人,凸顯地域特征。大眾耳熟能詳的曲目,如《走在鄉下的小路上》《故土的雲》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等,鄉情濃濃,鄉民張口就能唱出來。此外,還有當地歌曲,如《漁家姑娘在海濱》《雁蕩時光》,原創畬族歌曲《鳳凰與山客》《歌唱畬族三月三》等,使鄉民倍感親切。      每一處表演,都走進當地景區和網紅打卡點,宣揚推行特征景點,促進文旅交融。如在永嘉縣水雲村,正值秋收時節,金黃的稻浪和著動聽的歌聲,收成的人們圍坐田野和山間。在洞頭區自然村,大家呼吸著海濱的鹹鮮空氣,聆聽著海潮的此起彼伏,放聲歌唱。在鹿城浙農生態農場的原野上,在瑞安外灘芳華公園的花香中,在樂清雁蕩山夫妻峰下,在泰順泗溪古廊橋邊,在文成讓川畬族村古樟下,在甌海山根音樂藝術小村的細雨中,在龍灣麥麥酒非遺體驗基地的酒香中,在蒼南馬站中魁村的柚香裏,在平陽海西的山林間……溫州11個縣(市、區)既古樸又現代的景色,使觀眾和小分隊隊員深深陶醉其中,也使更多遊客和市民充溢神往。      「經過表演,感受各地不同的風俗,把藝術帶進鄉下,靠近百姓,收成滿滿。」小分隊隊員,薩克斯演奏者謝朝羽在朋友圈用心記錄下走過的每一處,感慨萬分。      翻開嶄新方式,文藝賦美村莊      溫州市文明館送溫暖下鄉活動已接連展開17年,從曩昔的舞臺車,到現在的文藝小分隊,年代在變,方式在變,不變的,是對大眾的熱忱。   
  溫州市文明館社會活動部主任張文翔就見證了這種變化:「曩昔的舞臺車是12米的大車,下鄉動輒數十人,表演是傳統的舞臺方式。現在,小分隊的方式更為靈敏,幾個人一輛中巴車可以去更偏遠的底層。表演的互動性更強了,更能滿意大眾真實的文明需求。」      「現在,跟著年代的開展和鄉民文明素質的進步,鄉民對於文明下鄉的要求更高了。怎麽把活動做到鄉民心坎上,咱們做了深化細致的考慮和策劃。」溫州市文明館副館長金劍丹表明,更為時尚、更為生動的表演方式,更下潛底層、更交心走心的表演內容,使大眾既是觀眾又是藝人,然後激蕩村莊文明的一池春水,在村莊盛開文明之花。      帶著一片赤誠,走進鄉下,走進大眾,溫州市文明館文藝小分隊美麗村莊行活動用歌聲贊美腳下的熱土,用歌聲傳遞文明的誇姣,唱響了歸於咱們每個人的誇姣之歌。